我常见到投资者,把交易的失败归咎于不会选股,找不准买卖点,或是归咎于向他们推荐了股票的股友。但是,即便得到一只牛股,真的就能赚钱吗?高手能在一轮30%上涨过程中,拿到50%的收益,低手可能把一轮30%的涨幅做得凌乱不堪,最后拿到不足10%的收益,甚至很小的上涨就被洗出去了。

  交易可以分为两个环节,一个是判断,一个是执行。提升交易水准,指的是执行层面。

  提升交易水平,体现在多个方面。核心是对交易计划的执行。

  首先,需要有一个交易计划。交易计划其实也分两部分,一部分是基于判断做出的计划。比如,选择买入的标的,规划一个止损点,再计划一个卖出的思路,这些属于判断。

  另外一些计划,是属于交易技巧层面的,比如,逢低买还是追高买,分仓逐级买入的话,分几次买,每次仓位如何,价格间距怎样分布。有些交易者,给任何一只股票,都可以通过仓位控制,买卖点的把握,做到大概率盈利。股票没有好坏,只有好的买卖点和坏的买卖点。

  有不少股友,是在盘中随机做交易计划的,然后直接完成了交易。这类投资者不需要做功课,做计划,跟着感觉走,输赢一半靠感觉,一半靠运气。这类股友不在少数,如果恰好你也是这样交易的,那就该认真思考和对待交易计划问题,以及提升交易的执行力问题了。

  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。有计划的交易,极大概率是优于随机随性的交易。即便是多年经验丰富的短线客,也常常会感受到,顺着自己的心情做的交易,经常是错的,而精心研究后做的交易,赢面更大。有做计划的习惯,就会倒逼你学习很多东西,总结经验教训,在没有干扰的盘后做客观冷静的功课,做出一旦……,就要……的交易预案,做仓位控制计划。

  行情结束了,股灾来了,能跑掉的,除了提前靠预感溜了的幸运者之外,靠右侧出逃的,大都是有计划,并且会执行计划的。有计划,一定强于没计划。

  有了计划之后,就是交易执行力的问题了。非常大比例的股友,问题不是出在交易的“情商”层面。知道该买,不敢下狠手;知道该卖,总是有另一个想法让你心存侥幸,最后只跑了一点点。

  非常多的情况是,一个模糊的卖出思路,自己都不是很确定,于是到了该执行的时候,选择了缩水型的执行,或是“先看看再说”。比如,计划跌破5日均线卖出,结果执行是却是想着10日均线处可能有支撑,然后决定20日均线不行就补仓,然后是30日均线看看,不行就退守60日线,这次一定跑,最后到250均线都没跑干净,发现已经是深套了,最后决定变成长线投资,等下一轮行情解套,或是最终痛苦地深幅割肉。临阵变卦的人并不在少数。

  这类问题,解决起来非常简单,将盘后的交易计划,输入到交易手软件之中,开盘时打开软件,然后让软件执行就解决了。

  在超短线的交易过程中,有时下单的速度也是决定成败的因素。比如早盘封板的瞬间买入的方法,比如突破某关键价位点位的买入,比如急跌之后回勾瞬间的进场,急冲之后回落瞬间的卖出。有时候几秒钟的价格变化,可能就改变了买卖交易的心情和最终的执行。“已经涨起来了,等再跌回来再买吧”,“已经跌这么多了,等反抽再卖吧”。于是错过了开始就失去了全部。下单速度,有时决定交易的成与不成。

  交给交易手软件解决,问题就简单多了。比如封板追入的情况,完全可以在股票涨过5%时开始设置一下,涨幅达到9.8%,买入。

  很多计划,原本做得很好,但因为耐心的问题,导致最终无法实施。

  比如,一个高抛低吸的操作,高点卖了,低点也规划了,但没有等到低点的到来,就失去了等候的耐心,最后追高了另一只股票。低吸点到来时,没钱了。

  比如,一个跟随一轮行情的波段操作计划,因为各种原因,被提前卖出了,结果理论上的涨幅只拿到了很少一点点。这些理由,可能是缺钱了先借用一下,也可能是想做些锦上添花的高抛低吸,扩大战果,还可能是恨自己的股票涨得慢,或是怕调整,或是想象到了高点,或是就是看着分时图不死不活起急。

  没有耐心,是人类的通病,尤其是关系到赚钱这事儿的时候,更着急。

  还有与记忆有关的问题。10元卖出,计划9元买回来。一周之后,发现早就忘了当初这个计划了。在夹板高抛低吸的交易计划当中,尤其普遍。还有先买100股,想着等跌下来多少再真正开始下重仓的,最后是被套的100股越看越闹心,反正数量不多,几天之后被愤然割掉了。当然,逢低买这回事也就忘了。

  至于买了之后,计划大涨到50%以上的某个价位再卖出,这个交易计划可能几周甚至几个月都达不到,而初心被忘记却是非常容易的。

  把需要记住的事情,交给交易手,只要不撤销指令,永远记得住。

  快速提升交易水平,有交易手软件,可以简单解决。只要坚持一段时间,你一定会发现,有计划的交易,就是比没计划的交易效果强。一旦形成做计划,之后立刻输入进交易手软件里的习惯,很快,你的交易水平就大幅度提高了。相应的回报,就是钱包变厚了。